学校首页| 信息门户|

教学动态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-> 教学工作 -> 教学动态 -> 正文

校地联动促非遗创新 桑植民歌跨界融合谋发展——桑植县人民政府与长沙学院共商非遗文化传承新路径

发布日期:2025-04-23

2025年4月10日上午,桑植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唐妙玲率代表团赴长沙学院音乐学院,围绕“非遗创新·桑植民歌跨界融合”主题开展校地合作座谈。校长陈赤平、学院党政领导及专业教师代表出席会议。双方就桑植民歌的现代化传承、实践育人模式及长效合作机制达成共识,计划通过“政府主导、高校赋能、市场运作”协同机制,探索非遗文化保护与创新的示范性路径。

座谈会上,副院长熊琦代表学院致欢迎辞。他表示,作为应用型高校,长沙学院始终践行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,此次合作既是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的保护传承,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。桑植县副县长唐妙玲提出三大合作方向:一是推动艺术创新,运用AI音乐编创、数字化保护等技术手段,对《马桑树儿搭灯台》等经典民歌进行现代化改编,探索与流行音乐、舞台剧等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;二是深化实践育人,通过“民歌进校园”、暑期田野采风、村歌大赛等活动,构建“课堂-舞台-社会”全链条育人生态;三是建立长效机制,以项目化运作和课题联合申报为抓手,共建“桑植民歌创新工坊”,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传承人培养与产品研发,推动民歌保护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。

与会人员针对桑植民歌的现代转型展开研讨。学院教师从专业角度提出系列创新方案: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互动式非遗教学资源库,对民歌旋律、方言唱腔进行数字化采集;结合桑植红色文化资源,设计《洪家关》《送郎当红军》等红色民歌情景剧,打造“非遗+旅游”沉浸式展演项目;依托高校中外音乐交流平台,在国际文化周、学术研讨会中融入民歌元素,提升其国际传播力。会议指出,民歌的活化不仅能丰富高校教学案例,更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。

校长陈赤平在总结讲话中强调,合作将重点实施“青春表达计划”与“金饭碗工程”:组织师生暑期赴桑植开展田野采风,联合非遗传承人编写民歌教材、录制教学视频,推动非遗进入高校通识课程;利用短视频平台、村歌大赛等渠道激发群众传唱热情,培育“新农人”传承队伍,让民歌文化成为当地致富增收的“精神引擎”。他提出:“让沉睡的非遗‘活起来’是起点,通过校地合作使其‘火起来’才是目标。学院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,为桑植民歌注入青春活力,助力湖南非遗破圈传播。”

此次合作是长沙学院服务湖南省“文化强省”战略的又一重要举措,也为全国非遗创新提供了“传统基因+现代表达”的实践样本。双方明确,未来将持续深化资源整合,探索民歌数字化保护、文旅融合展演等新模式,着力打造非遗传承创新的“湖南示范”。


编辑:钟燕婷

审核:

一审熊  琦

二审唐珍妮

三审陈思玥